导读:宣化大学四年,每年暑假前均有一次大型的重要的野外地质工作技能实习,根据自己当年的学习记录,再现1987年7月在下花园实习、学习、生活一个月的情景,重温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感念母校在当时的条件下周到的教学和生活安排,开展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娱乐和社会活动,留下了满满的回忆,怀念我们的大学!怀念我们的实习站!怀念我们的青春!
(二)野外地质观察
6月29日下午在大课上已经作了安排,从30日开始,安排5天的时间,由老师带队去野外完成5条实习路线,每天跑一条,实地进行地质观察。
那时跑野外,除了罗盘、锤头、放大镜三大件必备的野外使用器材外,还有宽大的帆布地质包里装着野外实习记录本、橡皮、铅笔、小刀及相关资料。斜挎大号水壶,头戴地质帽,脚穿地质鞋,这些用品都是学院免费发放的。每个人都要这样“武装”起来才能出野外。我的那双地质鞋,每逢出野外我都穿着它,我再没有比它更好的鞋子。它翻毛真皮鞋面,经久耐磨,上坡抓地,下坡防滑,且鞋底厚实、宽大,任何荆棘草丛,一踏而过,雨天踏水湿了,晒干了继续穿。它载着我从秦皇岛、周口店等实习地翻山越岭、爬坡涉水走到下花园,一路走来,完美地呵护着我的双脚及我的安全。再是野外实习一律穿长袖、长裤衣服,穿结实的鞋子,做好野外安全防护,这都是工作纪律,大家自觉地遵守,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时不像现在都有统一的野外工作制服或冲锋衣,那时大家出野外衣着各异,穿戴简洁,都很朴实。这番的形象、打扮,导致便流传出这样的笑话: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勘探的。
这5条野外实习观察路线,依据我当年的学习记录作如下简要回顾。
30日上午跑的第1条实习路线是实习站→民生桥西500米处公路旁→磨片沟→玉带山脚下→实习站。这些地方在实习站的北部,由偏东到偏西方向。观察了铁岭组与下马岭组、下马岭组与下花园组的接触关系,观察了下花园组地层岩性特征、辉绿斑岩岩床和平移断层。老师指导了打标本的要领,我练习打了5块岩石标本,背了七八里路,感觉很沉,也很累。
7月1日上午跑的第2条实习路线是玉带山→洋河边→再返回实习站。这些地方在实习站的西北方向。听老师讲,之所以称之为玉带山,正是因为有很宽的条状白色凝灰岩,裸露部分很大,山体近似直立,很远就能看到那白色的岩石,由此而得名。最吸引地质人关注、研究的是玉带山的大向斜,它对水文地质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观察了洋河边宽大的阶地。正所谓“一级阶地宽又深,打井十有八九成。”以洋河为例,河漫滩可以种植物,可以盖房子。这条路线的三个地层组是下花园组、九龙山组和髫髻山组,我们仔细观察了各地层相互接触关系。
7月2日上午跑的第3条实习路线是古城梁→(液化站)→火药库→棘针屯,主要观察了雾迷山组的灰岩、夹燧石条带含泥灰岩、洪水庄组的页岩、铁岭组的灰岩含燧石团块以及下马岭组的四个地层段(QNx1、QNx2、QNx3、QNx4)的不同岩性,基本上都是杂色页岩、细砂或粉砂质。其中,QNx1与QNx2的分界点为海绿石砂岩,QNx2与QNx3的分界点为板状硅质页岩,QNx3与QNx4的分界点为页岩夹饼状灰岩透镜体。整个下马岭组与铁岭组为平行不整合关系,位于火药库东门东30米处。
7月3日上午跑的第4条实习路线就是攀登同学们向往已久的鸡鸣山,我另起一部分,专门予以回顾。
7月4日上午跑的第5条实习路线是夏家沟地质构造观察路线。夏家沟位于实习站的西南方向七八里远处,实习站的解放牌汽车接送老师和同学们往返。这里有许多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地质构造现象,我们大开眼界,饱享眼福。
在夏家沟村南沟口的水渠旁,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沟的一侧仔细地观察了典型的正断层。这个正断层有主断层面和支断层,二者成锐角,可由此判断断层的正与逆。还有逆冲、逆掩断层,还看到了叠层石、硅化木、蕨类化石,分析了此地水池和泉水井形成的地质条件。
李清一老师再三叮嘱同学们,野外实习,要将罗盘外套穿在裤腰带上,使用时比放在背包里方便得多;锤头应当经常拿在手里,写字记录时夹在腋下;放大镜应用细绳系好连在衣扣上,装在衣兜里。这都是为了在野外不致丢失,并能很好地使用工具。这显然是老师多年来野外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野外实习的一幅幅画面烙在了记忆深处。跑野外的老师们个个都是那么体格健壮、精神抖擞、精力充沛;他们凭着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精神,勤奋敬业,满腔热忱,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他们栉风沐雨,不畏酷暑,健步如飞,始终走在同学们的前面,同学中的健壮小伙子也难以追上。每到一个地质观察点,老师一停下,同学们就迅速围拢到老师周围,倾听老师们如数家珍般的介绍讲解、精心传授和谆谆教诲。老师们无私地把地质知识和野外操作技能教给同学们,令人敬佩、难忘!
我更加感叹和由衷地敬佩那些地质先辈们,经过几代地质人多少次在下花园地区的山峦、沟壑、原野里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开展了深度的、详实的、系统的地质勘查,发现了下花园这些典型的地质现象和地质奇观,为我们就近学习基础地质知识和野外实际操作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基地。
作者简介
范永泉,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85级一班(85211班)学生,1989年7月毕业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