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校庆专栏】门——1982级张发旺

2023年06月09日 07:40  点击:[]




——写在河北地质大学校庆

70周年之际

张发旺1,2

(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2.河北地质学院82水工学生)


门,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圆有方;有记忆的门,有现实的门......各式各样的门,既让我们心驰神往、踌躇满志,又让我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门,默默承载着人们每天出进的生活习惯,更以母亲般的胸怀吞纳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开门、关门,每一个跨过门槛儿的瞬间里,都有一个故事。故事或美好,或心酸,或无奈,都饱含着一份深情,寄托着一份希望。

静坐窗前,回忆过往,历历在目。门,于我而言,意义更是非凡。个人走过的大大小小的门,也算不计其数了。仔细揣摩,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重要的门。


通往知识殿堂的求学之门


1982年,我从河北衡水市(当时叫“地区”)深州市(当时叫“深县”)护驾迟第五中学(现已撤销)考入现河北地质大学(当时叫“河北地质学院”)。我的家乡是护驾迟镇(当时是“后营公社”)南张家庄村(当时叫“大队”)。这里要说门,就都是回忆的门了:我家的门,护驾迟第五中学的门,后营公社的门,护驾迟粮站的门,深州人民医院的门......这些门,串成串儿,搭建了一座让我走向知识殿堂的“求学之门”。我家的门,是光裸着没有漆的木板,上面的两个门环也只是用一根铁丝铰就,没有人时用红茎(学名“红柳”)枝什么的随便一个东西插上,表明家里无人,没有插任何东西就说明家里有人。有了门,就有了家。因为我家人多(大人孩子共10口),出出进进很是频繁,除了极个别的时候,一般门上是没有插任何东西的。护驾迟第五中学的大门,记忆中是个两扇的铁门,比较随意用铁板打造的铁门,大概2米高、4米宽,除了晚上几乎是不关门的,好像也没有门卫什么的。那时候的我们,每天都兴高采烈地穿梭在教室、宿舍、食堂之间,老师宿舍、教务处,偶尔也会看到我们几个毛头小伙儿的身影。进出教室的门、宿舍的门、食堂的门、老师宿舍的门、教务处的门,我们满怀豪情,因为我们知道,它们是让知识装进大脑、让我们聪慧的必经之门,是能让我们进入高等学府(有的考入中专、考入专科)的幸运之门。在这里,我们如饥似渴的接收着各种知识,只为有一天能走进更大的门。果不其然,走出了护驾迟第五中学的门,我又先后走进后营公社的门、护驾迟粮站的门、深县人民医院的门。这几道门,是我拿到河北地质学院录取通知书后,要办理国家干部关系、转移粮食关系、按照规定体检,必须要进出的门,是我怀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骄傲进出的门。


开启地质生涯的河北地质学院之门



1982年9月初,17周岁的我,穿上大姐送的白色衬衣(平生第一次穿白色衬衣),背着大包小裹(用破旧布单子剪出来的,里面有二姐、大哥、二嫂、三嫂、四哥以及亲戚、邻里乡亲送的礼物),怀揣着奶奶的牵挂与叮咛,夹带着爹娘不成句的嘱托,在三哥的一路陪伴下,从河北平原的小村庄出发、在衡水乘上了到北京永定门火车站(现在的北京南站)的绿皮车。当时,二哥已经是一名在北京某部的海军军官,早早地等在了永定门火车站。



之后的两天,我们去了故宫、颐和园,还有已经记不清的地方。大转特转了之后,我们又从永定门火车站乘515次绿皮车去了塞外古城宣化。期间,经过了京张铁路青龙桥“之”字形路线,需要换车头;还要经过延庆、沙城、下花园等车站,还有居庸关、八达岭、官厅水库,还有珠窝、羊窝等等已经记不清了的许多火车站。这对于从未走出过衡水平原的我而言,新鲜又好奇。



到了宣化火车站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是真真切切地走进了这座塞外古城——宣化,一个曾享有幽燕之名、秦砖汉瓦、长河奔涌的塞外古城,一个在我走出农村之后即将苦读求学四年的古城。我有些激动了,有些按耐不住了。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迎接新生的校友、大卡车,还有一辆大轿子车。那时那刻,一股莫名的幸运涌上心头。河北地质学院的热情,让我冥冥之中感觉到,河北地质学院必将成就我的一生。我开始向往河北地质学院,迫不及待尽快踏入河北地质学院的门。



我们被拽上卡车。车子开的很快,灰暗的路灯照亮了前方的路。不知不觉中,车子驶进了一扇大门。是的,门口有个木牌,“河北地质学院”清晰可辨。是的,这就是我的大学,这就是我的今天,也必将成就我今后的“河北地质学院”。



进入河北地质学院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几栋楼房,高耸的像钻塔,低矮的像帐篷,那是校园的一处风景。与其说是学生在校园里学习,莫不如说是新一代地质队员在宿营。第二天,我被安排在01楼315房间,尽管很不放心,三哥还是很快启程宣化回老家去了。自此,我开始了自己与河北地质学院82212班融为一体的集体生活,与此同时,还有了82211和82213的水工82的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他(她)们大都是我的哥哥姐姐,唯有两个比我小,都在82212班。



自打进了河北地质学院的门,我每天畅游在桃花、杏花、李花里,飞奔在大风、中风、小风中,疾走在食堂、操场、育志廊间,信心满怀地踏入小教室、阶梯大教室、宽敞明亮的学校礼堂。生趣盎然的春,骄阳似火的夏,硕果累累的秋,银装素裹的冬,母校随处都可以碰撞出火花,那是我人生中度过的最美的光景。



进了河北地质学院的门,我开始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的系统学习。地貌学、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水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工程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与工程、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遥感、水文地质钻探,这些都成了我后来工作的“传家宝”。



闲暇之余,我也会走出河北地质学院的门,一睹塞外古城的风景。我到过宣化钟楼、鼓楼、朝阳楼、宣化人民公园,去过北山龙烟铁矿、“大好河山”大境门、炮兵学院、通讯兵学院、北山炮兵部队,“偷”过宣化马奶葡萄,吃过以前从没有吃过的香蕉,喝过从前没有喝过的宣化钟楼啤酒。




出了河北地质学院的门,我还去了桑干河以南山岭、下花园鸡鸣山,到过北京房山周口店“猿人洞”、秦皇岛抚宁实习基地、承德平泉各个杖子,造访过山西、山东的大部分岩溶。





进了河北地质学院的门,就是走进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帮衬、团结友爱、气正风清。同窗四年,大家越走越亲,心越来越近,已把同学谊变成了兄弟情!我们共同苦读,结缘今生,念念不忘,期盼相逢,一直到老,心灵相通!



出了河北地质学院的门,我们无数次哼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用歌声诉说自己的心声、鼓舞我们的斗志,“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愿我们自豪地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两个二十年后的今天,正如歌词所述,我们自豪,我们问心无愧。两个二十年里,每个同学的非凡成果,都是献给母校的一份厚礼!



踏入社会的工作之门



1986年,我走进驻地在正定和石家庄的地质矿产部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之门。在这里,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在这里,我度过了地质行业艰难的创业时光。在这里,我承担了很多项目,有国家层面的、有自然资源部的、有地方的、有社会的,有国家科委的、有国家计委的、有科技部的、有基金委的,有国家973的、有国际合作的、有地质大调查的、有成果转化的。在这里,我成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在这里,我成了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奖励和称号。





2011年,我走进驻地在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之门。在这里,我主持建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地质研究中心。在这里,我主持开展了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际合作亚洲图编制及环境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南亚岩溶发育对比研究项目。在这里,我组织推进基建工作,为年轻人建造了比社会价格低很多的房子。在这里,我被评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跟踪专家。





2019年,我走进驻地在文化名城保定和天津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之门,还经常走进正在建设的雄安新区之门。在这里,我担任了山西省、山东省和河北省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专家。在这里,我承担了保定“一亩泉”复涌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了保定市清洁能源走廊建设的规划。在这里,我当选联合国科学院院士。在这里,我探索了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技术路线图。在这里,我被推荐为河北地质大学山海论坛执行主席,以绵薄之力为建立校友与学校的更加紧密地联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结 语


通往知识殿堂的求学之门始终敞开着,因为我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开启地质生涯的河北地质学院的宣化之门已经成为记忆,而驻地在石家庄的河北地质大学现实之门还在敞开着。踏入社会的工作之门有的已然成为记忆,但总的还在敞开着。在这些门一开一合的瞬间,一个个日子都从这门里悄悄溜走了。门开合了一次又一次,人生的画册翻了一页又一页,一个又一个故事被镌刻和封存。





河北地质大学的门已经开了70年。记忆中的大门像一部发黄而陈旧的线装书的封面。原先光滑的门板,已像苍老的皱纹似的露出了粗糙的木纹,曾经嫩黄的木板色现在已是像泥土似的灰朦——这就好似人的生命,起始总是那样晶莹剔透,历经千帆后愈显厚重。





河北地质大学的门已经开了70年。现实中的大门还是那么新鲜光亮,像一部刚刚出版的书,蕴藏着许多未知的知识和智慧。未知的知识和智慧终将滋润每个学子,新鲜和光亮必将带来更加美好的希望——这就好似历史的车轮,必将滚滚向前、永不停歇。





河北地质大学70年,河北地质大学的门开合了70年。每一次的打开与关闭,都饱含着希望,凝聚着荣光,承载着梦想。河北地质大学的门,就像一个忠实的老仆,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凝望着母校70年的沉浮起落、丰功伟绩,忠实地守护着一批批学子寄托在它身上的祝福,虔诚地坚守着对学子们红艳艳的祝福。“达观博物”之校训,“仰山之高,慕水之善,学成大器,行循大道”之内涵。河北地质大学的门,必将继续默默而忠实地守护着莘莘学子展翅飞翔,飞到天涯海角,飞到四野八荒,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23.5.31




张发旺,1965年11月生于河北衡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党委书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委员会名誉主任;博鳌国际院士高峰大会联席主席、博鳌国际院士高峰大会生态环境保护与控制论坛主席;中科智库专家;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矿山水治理及开发利用专业委员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西青年智库副理事长。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国家科技研发计划跟踪专家。

承担5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项目,国家重大基础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负责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负责人等。

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12部;获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

获国家制图最高奖,国家、省部级科技奖等15余项。荣获国土资源部科技管理优秀奖、河北省科技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上一条:【校庆专栏】河北地质学院,梦牵魂绕的地方——87级张西春 下一条:【校庆专栏】故地重游之宣化——1977级刘文恺

关闭

热门信息

校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