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校庆专栏】故地重游之宣化——1977级刘文恺

2023年05月25日 07:40  点击:[]


2018年5月,有暇,应老友之邀,重访张家口。时逢1978年入学四十年,借此机会,重游宣化故地,感触良多,遂作行记。愿以淡墨,致敬流年。

重游宣化,期待已久。四十年前,在此就学,故对宣府的特殊情感悠然而生。

重游故地,有几个地方是早已想往的,譬如被古色民居环抱着的钟鼓楼、宣化人民公园、古城北面的葡萄园等,这些地方都曾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最重要的,当然是重访母校故园。

古城宣化,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宣府古幽州属地,秦上谷郡,元宣德府,星野当析木之次,入尾一度,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经其南,柳川出其北,古今斯为巨镇,恒宿重兵以控御北狄。”这是明代都御史罗亨信所撰《宣化新城之记》碑文中对古城宣化的溢美赞词。

古城宣化,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秦时初为上谷郡,自汉代始,多为州、府、郡、县治所。唐代置武州和文德县(州县同治)。辽改武州为归化州,辖文德县。宣化之名则始称于金代,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辽归化州为宣化州,有“宣扬德政,感化人间。”之意,金大定八年再改为宣德州。元中统四年(1263年),置宣德府。

明初,为防御北元蒙古势力侵扰,在长城沿线设置九个军镇,谓之“九边”。宣府为其镇城最大、驻军最多者,素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誉。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宣德府为宣府。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明代为加强京畿防务,行总兵官镇守制。永乐七年(1409年),设总兵官,驻宣府城,挂“镇朔将军”印,始有宣府镇称谓。明末才俊顾祖禹在其历史地理鸿著《读史方舆纪要》中称:宣府,“南屏京师,后挖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雄踞内外,真为九边之首,诚边陲重地。清朝学者朱彝尊亦有诗吟此:“高城西北控燕都,吹角清秋落日孤。尚忆武皇巡玉塞,亲从镇国剖金符。宫槐御柳今萧瑟,虎圈鹰坊旧有无。边事百年虚想像,谁夸天险塞飞狐。”

有清一代,北方局势渐趋稳定,宣府镇作为九边重镇的历史使命遂已完成。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置直隶省宣化府,系全国七十二府之一。

解放后,设宣化市,初属察哈尔省,后归河北省。1963年改市为区,隶属张家口市至今。

历代都有帝王、朝臣来此巡视驻跸。秦皇临谒东海,汉武北征匈奴,唐太宗驾征突厥均到过这里。北魏和辽代则在宣化建有行宫。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十九子朱橞为谷王,封地宣化。朱元璋和永乐皇帝多次亲征北方蒙古部族,驾巡宣府镇。清康熙帝征西、北巡,乾隆帝九次出塞,均在宣府驻跸。1746年,乾隆帝途径宣府,御书“神京屏翰”巨匾,至今高悬镇朔楼上。

宣化作为历史重镇,存留诸多文物古迹。过去,古城墙、古城门、古阁楼等遗迹,还有明清风格的宅院随处可见,进城便沉浸在古风古色氛围中。宣化还拥有闻名于世的辽墓、城垣、拱极楼、清远楼、镇朔楼等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元朝宣德府土城的基础上展筑城垣。扩建后,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二十四里,城高三丈五尺,城四面开七门,城高池深,气象雄伟。明正统五年(1440年),城垣包砌青砖,六年竣工。《宣化新城之记》碑对此有载:“洪武初岁,发兵营屯,旧城城狭隘,不足以居士卒。甲戌(1394年),展筑土城,方二十有四里,辟七门以通耕牧”。这次展扩最终奠定了宣府城垣的建制和规模。

清康熙年间废宣府卫所,改置宣化府,古城防御功能弃废,致古城墙失修而破败不堪。现仅保留拱极楼、清远楼、镇朔楼,同时保留了宣化古城的中轴线。

宣化古城除南城门楼保存较好,其它的门楼、瓮城、角楼等均已无存。南城门名昌平门,门楼称拱极楼。

宣府古城南北轴线上的清远楼(钟楼)、镇朔楼(鼓楼)和拱极楼(南门),宏伟壮观,是宣府古城的灵魂和地标。四十年前,钟鼓楼周围分布着大片的明清式宅院。我清楚地记着,高等数学老师将古宅流畅的屋脊线条谓之“最速降线”,此为降水排泄最适合的几何形态,并大赞其建筑构型的数学之美。如今,那些曾簇拥着钟鼓楼的古老民宅已无踪迹,代之以高楼大厦。使人多少有些形孤影只,残荷独蓬之感触。幸好清乾隆帝御书巨匾“神京屏翰”尚留,“司昏晨报时”的宣府镇城钟仍在。这样,宣府古城之苍雄古韵方存,少许可慰藉怀旧心灵。就学时,钟鼓楼和拱极楼是不开放的,楼上是鸟的天堂。这回到此,幸遇定时开放,可登楼观赏。

图为清远楼

清远楼,位于宣化古城正中,又名钟楼。清远楼造型别致,飞蔓巍峨,宏伟秀丽,若鹤立鸡群,素有“第二黄鹤楼”美称。明代诗人毛朋曾用“八月边城禾黍收,登台遥望思悠悠。河流曲泻沧瀛岛,山势还依钟鼓楼。”的诗文,来赞颂清远楼的雄奇。清远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建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文革”期间清远楼遭受严重破坏。1984年国家投资大修,基本恢复原貌。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远楼建在高8米的砖砌墩台上,是一座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外观三层,内为两层,通高25米。清远楼与镇朔楼、拱极楼构成宣化古城南北中轴线。

清远钟楼顶檐下四面各悬一匾,南曰“清远楼”,为清乾隆都督李伟书,东曰“耸峙岩疆”,北曰“声通天籁”,西曰“镇靖边氛”,均系清乾隆朝仪大夫、工科给事中北口道兵备员吴伟书。四个券洞上额均有石匾,南为“昌平”,北为“广灵”,东为“安定”,西为“大新”,与所对之城门同名,以示与四门通衢之意。一楼内置石碑两幢,西为明弘治七年立,明都察院都御史杨槛撰《宣府钟楼记》碑;东为清乾隆二十年立,吴伟撰《重修清远楼记》碑;分别记述清远楼始建与重修的经过。楼上悬挂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铸造八卦“宣府镇城钟”一口,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司报昏晓。钟声悠扬洪亮,可远播40余里,颇负盛名。登临清远楼,古城风貌尽览,南北中轴线从楼下券门内穿过,北至烟筒山,南临洋河。

清远楼犹如一位历史老人,亲历了古城的演进,古城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都珍藏在它的记忆中。

图为镇朔楼

镇朔楼,又名鼓楼,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构成了古城的靓丽景观。镇朔楼修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与宣府城包砖重修同时兴建。明正统初期,宣化、张家口、大同一线时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年久落破的土城墙已经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冲击。明正统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亨信在宣府大举城工,城墙加宽加高,城外包砌砖石,历时6年。同时,城内建起镇朔楼。《宣府新城之记》碑云:“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上置鼓角、漏刻,以司晓昏。”此碑现立镇朔楼之侧。

图为镇朔楼,上悬清乾隆帝御匾“神京屏翰”

镇朔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府总兵官被封为“镇朔将军”,是一座两层檐歇山顶式建筑,建墩台上,通高25米。镇朔楼雄伟壮观,古朴庄严,楼上现存两块大匾。楼南侧悬挂“镇朔楼”大匾,是1987年按照原样复制的。北面顶层檐下悬挂“神京屏翰”大匾,系清乾隆皇帝1745年巡视木兰围场,途经宣化时御书,其苍劲有力,边框雕刻形态各异的龙纹,极具艺术欣赏价值。楼下东西廊存碑刻5幢,西廊南为清同治年所立残碑,仅存《重修郡城镇朔楼记》碑额。西廊北为明正统十一年《宣府新城之记》碑,背面刻明景泰二年《宣府新城重刻铭》。东廊南为清乾隆二十二年《宣郡修城记》碑,中为1991年立《重修镇朔楼记》碑,北为清乾隆七年《重修镇朔楼碑记》碑。碑文记述宣化古城和镇朔楼的修建历史和维修状况,是了解宣化古城历史的宝贵文献。

历五百载,风雨侵蚀,战乱摧毁,镇朔楼累累受损。1986年,国家拨款进行全面修复,重新油饰彩绘,修茸一新的镇朔楼以古朴庄重的雄姿重现世人。并复制更鼓一面,置楼上。1996年镇朔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朔楼是古城宣化历史的见证,古姿犹存、风韵依然,展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图为拱极楼

镇朔楼以南尚有拱极楼,原为宣化古城墙的南城门楼,系四座门楼中仅存,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建于明永乐年间,通高24米。拱极楼与古城墙浑为一体,是宣化门户的象征。镇朔楼与拱极楼之间,为步行街,两侧商铺林立,平日人头攒动,极尽繁华景象。

图为镇朔楼与拱极楼之间的步行街

过拱极楼门楼,西侧就是宣化人民公园。园内静湖、垂柳、小桥还是旧景。四十年前就学时,上游泳课,要徒步到这里的泳池。顺道有过几次游览,那时公园树木稀少,仅有少量动物,游人也不多。

图为宣化人民公园,这里曾留下我们的足迹

向北就是记忆中的葡萄园。那时,晚饭后散步,不经意间就到了菜地、葡萄架旁,驻足观看果农菜农们的辛勤劳作:浇水、修剪、锄草、采摘果实。

宣化是闻名遐迩的葡萄产地,有千余年栽培历史。宣化有“半城葡萄半城钢”之称。晚唐僖宗年间(公元885年)设置武州、文德县,治所宣府城。史载幽州刘姓将军主政武州凡十三年,率所辖军民屯垦戍边。在古城北部,垦荒造田,营修园林,引柳川河水灌溉,种植粟果,以供军民享用。其中就有引种从西域传入的葡萄。《新唐书》赞其“广垦田,节用度,以办治称。”

宣化葡萄最早种植在古城北部的弥陀寺一带,这里土地平整肥沃,柳川河水可常年浇灌,是葡萄种植的理想地域。《宣化府志·典祀志》称:弥陀寺为镇城第一古刹,始建于晚唐,重建于元代。因其早毁战乱,已无从寻迹。未经考证,鄙斗胆妄猜,如今此地的“观后村”之地名源流,可能与古刹有关。

宣化葡萄质量好,品种多。尤其是被视为果中珍品的白牛奶葡萄,粒大、皮薄、汁多、刀切不流汁,曾被列为皇家贡品。在1909“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荣誉产品奖”,从而享誉国内外。过去,宣化葡萄多为百年以上的庭院漏斗架式,集观赏性、经济效益和历史人文价值于一身。古城外下八里村辽墓,就曾出土过干瘪的整串葡萄和绘有葡萄藤蔓图案的壁画。

图为故校园北面的观后村,这里过去是菜地和葡萄园

建国初期,母校及相邻的炮兵学院兴建校舍,曾占用几百亩葡萄园。四十年前,故校园北面是成片的菜地和葡萄园。如今,这里已是幢幢高楼和锦宅民居—“观后村新民居”。城市的扩张,古城周围的葡萄园已渐蚕逝,过往的菜地和葡萄园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图为故校园北面的农田,远处可见建楼宇的塔吊;附近多处有推土机在作业,不久就会耸起幢幢高楼

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八九岁时,随其任宣化镇守使的父亲万德尊来到宣化府,度过一段童年生活。先生后来忆道,他对宣化的城墙、戏园和葡萄印象最为深刻。1988年,曹禺先生为宣化葡萄节赋诗:“尝遍宣化葡萄鲜,嫩香似乳滴翠甘。凉秋塞外悲角远,梦尽风霜八十年。”

故地重游,触景生情。似乎体会到唐时刘禹锡,十四年后,再游玄都观时的心境:见桃树无影,观殿颓坏,引起世事怅望之叹,才有“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之吟。

尽管留有丝丝遗憾,但宣化此行还是获益多多,余生难忘。美丽的古城,厚重的历史,沧桑的过去,繁荣的今日,宣化以她独有的人文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愿古城未来更加美好。

太阳西沉,华灯初上,烟筒山笑映余晖。游览结束,带着些许满足踏上归程。诗曰:

古韵钟楼和,清歌柳水讴。

老街融旧靥,宣府缀新䓓。

注:䓓(chou,与愁字音同),指绿色草木。

2023.5.21




刘文恺,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物探系77级学生,高级工程师。一直在基层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已卸任退休。工余喜读书、习作。



上一条:【校庆专栏】门——1982级张发旺 下一条:【校庆专栏】喜迎建校七十年,校企合作谱新篇——1987级张西春

关闭

热门信息

校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