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地质大学,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外国人”,他是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走出的优秀校友,也是荣归母校的特聘教授、外籍专家;他是一名加拿大籍华人,也是河北省“燕赵友谊奖”获得者;他是国际火山学和金伯利岩学领域专家,在地质学领域深耕四十年,在地学专业领域成果丰硕;也是地质学“科普达人”,积极投身于地学科普,致力于将通俗易懂的地学科普知识传播给更广泛的人群。他就是我校地质调查研究院丁毅教授。
饮水思源 回馈母校
丁毅,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随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他前往加拿大从事国际火山学和金伯利岩学领域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
自1978年开始地质学学习、科研和工作,至今已有40多年的丰富经验。他在火山岩、金伯利岩和金刚石矿、陨石坑、花岗岩、岩石与地貌、地球大事件与生命灭绝,以及从地质学的角度保护环境和减少雾霾等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他始终对母校心怀感激,在他看来,在他的求学过程中,母校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还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了正确导向。
2019年3月,丁毅离开了自己在加拿大的亲人,作为外籍专家回到母校工作,为母校争得荣誉,成为他回馈母校的夙愿之一。2020年1月,丁毅教授带领团队经过五次野外考察和测量,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辉腾锡勒草原发现世界罕见的玛珥式火山口群,该重大科研发现被央视《朝闻天下》、中国科学报、新华社等媒体争相报道。2020年12月9日,他荣获河北省政府颁发的“燕赵友谊奖”,以表彰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燕赵友谊奖”是省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丁毅教授是我校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外国专家,而这些也仅仅是丁毅饮水思源、回馈母校的多个行动缩影之一。
丁毅教授获2020年度“燕赵友谊奖”
在回馈母校的过程中,他不仅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还注重以自身的经历和对地质学的领悟,去培养和引导学生对地学的热爱和兴趣。他经常利用在校时间为学生作报告,亲自为学生们讲述自己在母校的求学经历,分享从事地质学科研的经验收获,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好地学专业知识,为国家的地质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丁毅常常与他们深入探讨地学前沿知识,分享外业考察收获。丁毅科研团队侯征老师说道:“与丁老师多次赴内蒙、山东进行野外考察,感觉他不像66岁高龄,他对地质科学的热爱之情,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他身体很好,走得很快,跑野外时候我们年轻人的脚步有时候还跟不上他。”正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他在野外考察中的工作激情。他还组织了一系列人文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地质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丁毅教授的付出与贡献,也深深的影响着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们,他用实际行动阐释着“饮水思源,心怀感恩”的校友情怀。
2021年6月,丁毅教授团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新发现一个7米直径的陨石坑
不畏艰辛 勇于探索
一项重大科研发现的背后,必然是科研工作者付出百倍艰辛努力的结果,地质科学家的野外考察工作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是,正是这些困难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地质学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地质工作者身上的“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辉腾锡勒草原发现世界罕见的、保存最完好的、密集程度最高的玛珥式火山口群的重大科研发现,是丁毅教授及其团队历经多次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论证以后的结果。在经历三年多的野外考察中,丁毅教授多次自费前往内蒙古,特别是严冬苦寒,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对玛珥式火山口群的地质成因之谜开启艰苦卓绝的考察研究,研究成果在《地质论评》等多个学术期刊发表。该项目的发现为当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针对玛珥式火山口群的重大科学发现,围绕乌兰察布市玛珥式火山口群以及其它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乌兰察布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被提上了日程,列入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和乌兰察布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丁毅教授在玛珥式火山口进行地质钻探科学实验
丁毅教授作为项目科研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其他科研团队成员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扬河北地质大学“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践行“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核心使命,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突发状况多等因素,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研精神,高质量地完成了工作任务,顺利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评审专家组的项目评审,为成功获批国家地质公园做出突出贡献,为我校赢得了广泛赞誉。
丁毅教授与项目团队成员在不到8个月的申报时间内,10余次驱车往返于石家庄市、乌兰察布市和呼和浩特市,20余次辗转于乌兰察布市3个旗、县、区,驱车总里程达2万余公里。“50后”丁毅教授、“60后”吴文盛教授,带领“80后”“90后”科研团队成员多次日行4万余步,徒步穿行于辉腾锡勒大草原大大小小的“海子”(当地人对玛珥式火山口的俗称)之间,徒步穿行于乌兰哈达火山各个“炼丹炉”(当地人对后旗火山的俗称)之间,真切地感受了内蒙古零下35度的凛冽风雪,切身体会了8级以上的狂风骤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地质人“三光荣”和“四特别”的精神,获得了当地政府及林草、文旅、自然资源等部门的高度称赞。
丁毅教授及我校科研人员在乌兰察布电视台录制科普节目
在此期间,丁毅教授科研团队成员还参与乌兰察布电视台火山科普节目录制,为察右中旗黄花沟地质公园景区企业员工和当地中学生作地质学科普讲座,为当地教育扶贫工作作出贡献。玛珥式火山口群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同时也为地质公园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作为丁毅教授团队的成员之一,党委宣传部的张耀东老师对丁教授印象深刻,他认为丁教授是值得所有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在丁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地学专业的满腔热忱,也看到了他对地学未知领域的不懈求索欲望。
为国家找到金刚石矿,是丁毅教授回国工作的又一奋斗目标。对于临沂南部的冲击碎屑岩块体的发现可能为寻找钻石矿提供了新的线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2017年4月至今,他不辞辛苦跑遍了所有的中国金伯利岩远景区。2020年1月,在鲁南的泥泞田野里,丁毅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地球科学学院侯征老师、陈雄老师不畏艰苦,冒着刺骨的寒风开展野外地质考察,一次次的艰苦努力勘查, 奠定了丁毅团队在临沂南部寻找金伯利岩的信心。2022年初,在分析了中国21个金刚石矿成矿远景区后,丁毅把在中国最有可能突破的目标锁定在临沂南部,提出了《中国临沂南部大颗粒金刚石溯源调查》的科研课题。课题组以丁毅教授为首组建科研团队,与山东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金刚石创新团队联合开展项目技术攻关研究工作。
热衷科普 寓教于乐
丁毅教授一直认为科普工作意义非凡,因为它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作为地质行业院校,地质学科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为新生做好地学知识导论成为我校“仰山慕水”新生培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丁毅教授来校工作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作了多次科普讲座,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地质科学的奥秘”科普讲座,一名地学专业新生在听了他的讲座后深有感触地说道:“丁老师的讲座为我们学习地学专业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地学世界的浩瀚知识海洋,让我们对地学知识和奥秘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欲望。”丁毅不仅利用课堂讲授地学科学知识,他还经常走进学生之中,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在教室外、在校园里、在餐厅,经常会看到他,他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用他渊博的知识,亲和的态度,幽默的表达,吸引一群群学生为他而坐,静静聆听。
丁毅教授到图书馆作科普讲座
丁毅教授撰写的科普图书《美景奇观中的地质学》2023年付梓出版。“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主席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两翼理论”对科普工作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丁毅对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以繁荣科普创作为己任,发挥自身地质学科普创作的专业特长,最大化满足公众对优质地质学科普内容的需求,努力推动地质学科普惠及更多人群,这也是丁毅教授创作这本科普图书的初衷之一。他还认为,科普工作的关键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科学原理,同时要尽量让读者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他常常用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来解释复杂的地质现象,比如把地球比喻成一个巨大的“烤面包机”,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地质运动和火山喷发等现象。此外,他还注重与读者的互动,让他们能够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丁毅的科普图书《美景奇观中的地质学》
丁毅教授对于想要进入地质学领域的年轻人给出了建议,希望他们要勇于尝试和探索,多参加野外地质考察,积累实践经验。此外,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科技前沿动态,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的潜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在地学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为我国地质科学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