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2日,由我校参与发起和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矿床会议在石家庄市隆重召开。本届会议以“开创绿色勘查新格局 构建矿业发展新途径”为主题,旨在交流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新进展,总结找矿成果与经验,促进“产学研”各方深入切磋与融合,以推动地质找矿取得更大突破,促进矿业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会议首次颁发了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终身成就奖和《矿床地质》最佳论文奖。本次终身成就奖授予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赵一鸣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的《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以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第一作者的《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勘查模型》两篇论文荣获《矿床地质》最佳论文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翟裕生、侯增谦,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郑绵平、陈毓川、蔡美峰、毛景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严光生,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我校校长王凤鸣等出席会议开幕式。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陈仁义主持开幕式。
严光生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地质事业从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新时代的地质事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力推进地质工作的转型发展,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努力增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候增谦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在矿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矿床学研究仍然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让人备感欣慰。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在从国家重大需求、重大科学前沿、大跨度学科交叉等三个维度进一步梳理地球科学领域需要突破的重大问题。矿床学研究目前存在同质化、程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使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突破,是需要业界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毛景文院士在致辞中表示,矿产资源学科既有基础研究创新的一面,更要支撑国家的经济发展。要通过科学技术创新,研发出中高山区和浅覆盖区找矿勘查新理论和新技术,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和新类型矿产,开拓绿色勘查新技术,研发超大富矿的深部勘查技术,攻克难选冶矿产的新技术,发现、勘查和开发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本届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我校校长王凤鸣向大会致辞。他表示,近年来,习近平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十九大报告也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战略部署。本届会议以“开创绿色勘查新格局,构建矿业发展新途径”作为主题,就是为了响应时代号召、顺应社会进步的趋势,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地质找矿取得更大突破,促进矿业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本届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598篇,口头报告492个,展板报告58个,来自全国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和政府部门等300多家单位的1500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会议,据悉,本届注册参会人数创历史新高。
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先后开展了“成矿理论与找矿勘查技术”系列讲座培训,14位专家学者主题报告和22个会议研讨专题报告,分别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信息分享、交流和探讨。同时,大会报告还特别邀请了一批矿业界优秀实业家与会,将大会由单纯的学术会议打造成为理论研究与找矿实践大融合的新平台。
10月22日下午大会胜利闭幕,王凤鸣主持闭幕式。23日-26日,与会人员还将实地进行“邯邢式”铁矿:符山铁矿-中关铁矿-白涧铁矿、崇礼东坪金矿-黄土梁金矿-蔡家营铅锌矿、热河地质博物馆-黑山铁矿-东梁金矿等三条线路的地质考察。
本届大会由国内外24家机构或单位共同发起,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等5家单位主办,由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河北地质大学等7家单位承办。
会议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获得终身成就奖
赵一鸣、和中华为第一作者的两篇论文获得最佳论文奖
摄影: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