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汝霖,男,汉族,1930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著名地质学家,龙凤山藻化石发现者、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杜汝霖教授195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同年到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任教至今。先后任地质专业科主任、地质系副主任、名誉主任、前寒武纪地质与矿产研究室主任等职。
杜汝霖教授曾任中国地质学会35届理事,全国地层委员会晚前寒武纪专业组成员,全国藻类化石专业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国际合作研究项目(ICCP)261项和344项中国专家组成员,地矿部地史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委员,国际叠层石专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层石生物论文集编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杜汝霖教授热爱教育事业,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我校建校之初就奋斗在地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是一位德高望重、治学严谨的名师,也是一位造诣深厚、学术精深的地质学家。至今85岁高龄之年的他仍以学校礼聘教授、教学督导专家的身份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关爱学生成材、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关注学校发展。
杜汝霖教授积极投入前寒武纪地质、地史及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尤其是对华北晚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的研究作了大量开创性研究,贡献巨大,是我国中上元古界及晚前寒武纪古生物群、宏观藻类及叠层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20世纪90年代,杜汝霖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天津蓟县长城系高于庄组中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宏观真核生物螺旋状炭质化石,将宏观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至少提前了2-4亿年。在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中发现了罕见的宏观藻类化石,并命名为龙凤山藻,这类化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具形态和组织器官明显分化的宏观真核多细胞生物化石,早于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生物群。
杜汝霖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的生物成矿作用”,在形成于18亿年的铁矿中首次发现了大量微体植物化石,并发现微体化石与铁矿石和叠层石三位一体共存的事实,改变了传统的生物成矿理论观点,为研究生物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杜汝霖教授在华北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中,对五台山铁堡运动的发现和命名,对燕山西段前寒武纪地层层的建立,对下马岭组的划分和叠层石的发现,以及对太行山赵家庄组的建立都得到国内专家的高度赞扬和评价。
杜汝霖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9部,他撰写的《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及地史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该研究领域的著作。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杜汝霖教授于1985年获张家口市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评为河北省科技战线先进个人,1991年被河北省教委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荣获河北省优秀专家称号,2001年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温家宝总理为杜汝霖教授颁发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杜汝霖教授(左二)陪同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右二)考察蓟县地质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