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独白
—马晓鹏
“对我来说,青春就是一座宝藏,只有不断地钻探才能把自身的价值呈现于社会。我本身就是农村出身,不怕吃苦,为国家找矿、地质报国无上光荣。作为第六地质大队年轻的地质工作者,我深知矿产资源对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立足高原,缺氧不缺精神,把钻头打到石头缝里,把专业做到骨头缝里,争当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排头兵,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2021年,马晓鹏在青海格尔木海拔4500米的小南川项目现场踏勘
地质矿产勘察,究竟要做什么?
2018年,在海拔4700多米的青海省格尔木市二道沟地区,马晓鹏记录下了当时和工友们齐心协力安装钻塔的一幕。
十多名队员喊着口号、人拉肩扛,只为将钻塔竖立在这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而这,才只是整个工程具体实施的第一步。马晓鹏说,从前期踏勘、确定位置,到选择钻具、实施钻进,再到提取矿芯、分析岩样……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未知的地底世界提取实物资料,验证前期的分析判断。
马晓鹏:地质矿产勘察首要的任务是找矿,钻探其实就是最后一步,做最终的验证。把实物取出来,看一下矿到底有多厚、储量有多少、品位有多少。打水井是单纯地打到水线,把水取出来;钻探施工要把地下的矿芯取出来。取芯需要一定的技术,泥浆就像钻探的“血液”,通过它的循环,冷却钻头、携带岩粉、保护孔壁。按常理,地下30米是0℃,每100米增加3℃,打深孔有抗高温的、携带岩粉的、润滑的,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配比。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话放在钻探工程上再形象不过。面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马晓鹏带领团队因地制宜改造钻机、创新工艺、配比泥浆,通过最小7.5厘米口径的钻孔,将深埋地底的岩芯取出。
第一次挺进3000米,他们做到了!
从一百米、两百米,到2018年主持完成山东招远水旺庄-李家庄大型金矿项目的3000米科钻,他们不断向地心挺进。
马晓鹏:这个孔是六队第一次实施3000米的钻孔,打穿了栾家河、破头青、九曲蒋家三大构造带,地层比较破碎、掉块严重,施工难度大。我们对施工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研究,每一个方案还做了很多预留方案。处理了2262米缩径卡钻事故和2600米的吸附卡钻事故,缩径是岩层比较软,吸水以后膨胀,孔壁就要缩小,钻杆就被卡在里面;吸附就是岩粉携带不上来,打个比方,脚踩在河流淤泥里面很难拔动,钻杆也是这种情况……
2019年春节,项目一线职工全员坚守工作岗位,领队到现场慰问
2019年春节,距离3000米的目标深度仅剩最后600米。一边是阖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而另一边是项目面临一失万无、最关键的冲刺时刻,所有人都选择坚守钻井一线、在工地上过年。同事田国亮说,当时大家吃住在工地,距离钻探现场不到100米。睡觉时,眼睛虽然闭着,但是耳朵却时刻关注着钻机的声音,一旦有异常,立刻要进行处理。也正因此,他们仅用232天就打到3000.58米孔深,创造了全国金矿小口径钻探同类型钻孔钻进效率之最,刷新了招平断裂带孔深新纪录。
田国亮:钻机的动静,我们睡觉时也能听得清楚,要是没这个声音,我们反而睡不着觉。吃住基本上就是在现场,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三班倒,我们12点之前是没有睡过觉的,下半夜能睡一会儿觉,早上很早就起来,都习惯了。晓鹏和我们在一块奋斗十几年了,一直就在野外,哪里需要我们就上,不讲条件。
英雄传承,点石成金
这种职业素养,已经印刻在了第六地质大队的灵魂深处。1958年,面对国家对黄金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第六地质大队的前身——八〇七队在胶东大地应运而生,一群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自此开始了向地心要资源的漫漫征途。随后,命名“焦家式金矿”、荣获首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第六地质大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称号,成为全国地矿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国务院授予第六地质大队“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
2002年,为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第六地质大队又走出山东,来到祖国的广袤西部,开启“点石成金”的新征程;到2018年马晓鹏选择扎根青海,已经是第三代。
马晓鹏:当时我们单位率先带领队伍助力西部开发,到今天已经有20年,前面有两代人在这默默付出过。出队到收队基本上是10个月左右,最开始,妻子埋怨我出野外时间太长,没时间陪孩子,回去总共也就两个多月的时间,一个月在熟悉。但是随着对我工作的深入了解,我们单位对国家找矿做出一些成果,我也经常讲给她听、做给她看,慢慢地,她现在经常说的是,你在外面好好工作,放心,家里有我,你就安心工作。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给马晓鹏打下坚实后盾,而摆在他面前的,是“野性难驯”高原荒漠。渴了喝雪水、饿了吃饼干,狼、棕熊、野牦牛是工地“常客”,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更是家常便饭。而这些,都阻挡不了马晓鹏和队友们的地质报国心。
马晓鹏:别人干不了,只要我们过去肯定能把矿找到,把任务完成。
由六队创立的“焦家式成矿理论及其找矿模式”荣获首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自成立以来,第六地质大队在黄金等矿产资源勘查上勇于创新突破,累计查明金资源量2810余吨,是全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他们始终坚持科技攻关,主动挑战深部找矿面临的诸多“不可能”问题,先后攻克了漏失地层封堵、金刚石钻头寿命低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钻探水平稳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马晓鹏说,这股永不服输的精神,也使他们被称为“高原铁军”。
马晓鹏:任务完成的喜悦只能从我们工友的眼中看到,因为都太疲惫了,能美美睡上一觉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我师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通过钻探钻出精彩人生”,付出终究会有回报,要踏踏实实干工作,积累经验,为国家做贡献。
校友简介
马晓鹏,男,汉族,生于1987年06月,中共党员,探矿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工作于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现任六队驻西部办事处副负责人兼探矿工程处副负责人,负责西部地勘市场开拓和钻探施工工作。
马晓鹏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主持完成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篇,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持完成六队首个3000米以深钻探项目,又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带领团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助力大队累计查明黄金资源量2810多吨,约占全国已探明黄金资源量的五分之一。参与笏山矿难救援,负责3号首个生命通道钻孔套管护壁工作。他在这个“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里,争当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排头兵。
2019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钻探)竞赛中个人山东省第二名、全国第五名,团体第一,获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钻探优秀人才”、“山东省地质勘查行业钻探优秀人才”、山东省总工会“2021年度山东省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