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波,男,1972年1月7日生,河北省迁西县人,工学博士,教授,1999年至2000年在河北地质大学资源环境与工程系任讲师,2002年7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原贵州工业大学任教,同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历任贵州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贵州理工学院副院长。现任凯里学院院长。
主要科技贡献
“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落户中国贵州建议了理想的台址”
射电望远镜也称无线电望远镜,因其特有的高穿透性、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观测范围广、观测距离远,而成为目前天文学研究中以高精度观测、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仪器设备。与之对应的射电天文学在其诞生至今70年中,也已成为几乎所有重大天文发现的发祥地和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自国际无线电科联1993年京都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射电天文学家提出了建造接收面积一平方公里的巨型望远镜(SKA)计划后,世界多国即开始了对SKA先导单元的预研究。SKA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宇宙初始混浊、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恒星类天体、乃至太阳、行星与邻近空间事件等的观测研究。
“中国天眼”大射电望远镜
一平方公里阵大射电望远镜(SKA)是世界多国投资、我国争建的国际合作项目,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是SKA在中国的一项先导工程。SKA需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作为主反射面支撑条件及候选台址,建造由58个或121个台址组成的射电望远镜阵。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宋建波博士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贵州省科技厅委托,主持“大射电望远镜贵州选址系列项目”,历时3年圆满完成,目前已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落户中国贵州建议了理想的候选台址。2006年12月我国已通过的总投资7.27亿元、2008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的建造1个540米口径大射电望远镜(FAST)的大科学工程项目,台址即为宋建波博士及其团队历时3年排名第一推荐的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从而为贵州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专著—“大射电望远镜贵州选址理论与方法,地质出版社,2006年12月,48万字”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在《序》均给以高度评价。2008年7月,贵州省科技厅组织了由5位院士和19位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将该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建在贵州,不仅会推动和促进我国天文学、通讯、材料等基础工业的进步,而且对促进贵州社会经济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贵州选址负责人宋建波教授接受采访
“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与方法体系”
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是地质工程、岩土工程专业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受地基岩体的非均质、不连续、各向异性等固有特性和非线性破坏特征所控制,其计算理论至今远不如土体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完善。宋建波教授自攻读博士学位起,就将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这一薄弱研究领域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历经12年的研究,于2009年12月由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了90万字的学术专著—“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该专著结合地基岩体的特点,在合理划分岩体地基类型的基础上,分四篇、共19章阐述了各类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第一篇介绍地基岩体强度理论、地基岩体参数确定方法和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第二篇介绍各向同性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极限平衡解、极限分析上下限解和滑移线解,以及近水平双层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第三篇介绍含一、二、三组结构面的各向异性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第四篇介绍下伏地下洞室或岩溶洞穴时的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介绍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学术专著,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字流畅,思路清晰,四大专题既独立成篇,又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中国科学院孙钧院士、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高文生研究员的高度评价。
“丰富和发展了岩体强度理论研究成果”
宋建波教授在博士至博士后5年间,在岩体经验强度准则方面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并出版专著1部—“岩体经验强度准则及其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地质出版社,2002年12月,41万字)。该专著系统总结和发展了Hoek-Brown强度准则在地质工程各领域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包括“岩体强度预测、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均质岩基极限承载力确定、张性基础设计、广义嵌岩桩设计、准则可靠度分析、数值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目前第一部关于Hoek-Brown强度准则方面的学术著作。不仅为岩体稳定性评价、岩体工程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公式,而且明确了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学术地位,证明它在有关领域可能平行Mohr-Coulomb强度准则,而形成地质工程和岩体力学学科中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新的理论体系,这对地质工程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该成果于2003年被贵州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获贵州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他除作为专家多次参加贵州省内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和验收外,还作为贵州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聘任的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兼秘书),承担了赫章、纳雍等8县区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的编制任务和其他县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的验收任务,积极以专业特长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
宋建波自愿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举措,以及他到贵州工作的9年半内,在科研教学、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成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尤其他对大射电望远镜贵州选址工作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已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其先进事迹多次被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团中央工作简报、贵州团省委工作简报、当代贵州杂志、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及网站报导。他于2004年评选为第七届贵州十大杰出青年,获第三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优秀科技奖银奖;2005年遴选为第五批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获第八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遴选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第四批贵州省省管专家,获贵州大学首届新锐奖;2007年获第十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和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论文奖特等奖。2008年评选为第三届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9年评选为贵州省岩溶地质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贵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他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担任着第十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第十一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第七届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第八届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常委、第九届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第三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中国小组成员、第六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兼第五届和第六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第四届和第五届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一届中国科技创新方法研究会会员、第一届贵州省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矿业研究与开发》(中文核心)杂志理事会理事、国家规范《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编写组核心成员等学术和社会职务,并积极承办了多次重要学术会议和青年活动。他在出席全国青联十届全委会、常委会、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越南和法国期间,先后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