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大国工匠】91级矿产勘查校友徐长贵登上《工人日报》头条

2016年11月14日 15:21  点击:[]


2016年4月20日,《工人日报》头版“身边的大国工匠”栏目刊出了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徐长贵《在大海里“拔钉子”》的报导。

让我们一同来聆读这篇文章,一同来领会什么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一批值得尊敬的共和国脊梁!【身边的大国工匠】在大海里“拔钉子”

 

【身边的大国工匠】在大海里“拔钉子”

--地质总师徐长贵渤海探油的故事

记者 张玺 通讯员 王富东

 

 

3月底,徐长贵审定签发了一张石油勘探井位设计表。在他18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参与或主持的井位设计已经有230余口。

作为中国海洋石油渤海石油管理局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徐长贵虽然对这张表中已经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数据反复核实,慎之又慎,但是这次设计能否找油成功他依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他说:“对于石油勘探人来说,失败不可避免,多次失败也是屡见不鲜。我们就是要做打不死的‘小强’,在屡败屡战中寻找成功。”

“石油勘探没有空井”

我国渤海海域地质构造复杂,无数条断裂带把整个渤海切得七零八落。在石油勘探人眼里,它就像一只打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踩了几脚。

不同于中东等地区的整装油气田,在渤海找油“比大海捞针还难”,更何况是在茫茫大海覆盖之下。

渤海海域辽东带曾经是辽东湾勘探人心中的一道伤痕。从1987年到2005年这18年间,该区带共钻井12口,无一口获得工业油气流。

面对如此晦暗的前景、如此复杂的构造,为什么不规避风险,把问题留给后来人呢?

“如果后来人也把困难推给后来人呢?”当时担任辽东湾勘探项目经理的徐长贵笑着说,“成功是什么?就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坚持。”

自然法则是冰冷和残酷的,不会因为勘探人的虔诚而感动。当时的情况是位于辽东带不足4平方公里的旅大6-2构造又打出3口“空井”,该区寻找到油气储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再试一次。”这是徐长贵和他的团队通过精细研究给出的答案。2012年3月,旅大6-2-4井获得高产。3月13日清晨,幸运之神再次光临辽东湾,第5井获得了180多米厚的油层。

不足4平方公里、连续打了3口“空井”的旅大6-2构造,最终向国家申报了5000多万立方米的地质储量。

在徐长贵眼里,“勘探没有空井”。他把研究没有油气资源的“空井”比作“拔钉子”,“一口‘空井’是一颗钉子,一群‘空井’就是一群钉子。”

很多石油勘探人对一定区域内的一群“空井”避之唯恐不及,徐长贵却似乎对此青眼有加。“空井越多的地方,如果反复研究,可能往往会有重大地质因素被发现,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他说。

旅大21-2构造亿吨储量的发现也是徐长贵和他的团队多年研究“空井”结出的硕果。当时,这一区域已经密集了20多口“空井”,包括徐长贵主持设计的2口。

“石油勘探人要不断的推翻自己,否定自己,推层出新,才能成功。”徐长贵如是说。

在担任项目经理及地质总师期间,他带领团队发现了近20个油田或潜在商业性含油构造,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冷板凳”中的“冷板凳”

1998年毕业后,徐长贵来到渤海研究院,被分到储层地化室从事最基础的地质研究工作。

这是“冷板凳”中的“冷板凳”。当时渤海的勘探前景不明,每天与大海深处的石头作伴的基础研究更是冷清。

有的年轻人在“冷板凳”上坐了数月或者一两年就“转行”到更有前景的项目队去了。徐长贵也曾短暂“出走”,最终又回来了。“沉积学是最美的,在储层地化室我可以沉下心来做点儿事。”

为了得到详实的资料,他还费尽周折地寻找退休多年的录井员。“做研究要重视一手资料。好大夫不是看看化验单的结论就下药的,要善于从原始数据和X光片做出分析判断。”

在储层地化室的七年灿烂光阴,徐长贵看遍了渤海几百口探井的岩心,在心中刻下了大海深处的瑰丽山川。

徐长贵在储层地化室七年“面壁”,推动解决了长期困扰渤海古近系勘探的储层问题,直接指导渤海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完善了陆相沉积学,引领了陆相盆地控砂研究新趋势。

2002-2005年期间,他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建立了复杂断陷盆地“山-沟-坡-面”耦合控砂理论。在2006-2013年期间,在实际的勘探中,将这一理论深化为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其基本思想的提出早于国际同行,拓展了寻找优质储层的空间,古近系储层预测成功率由18%提高到87%。

“别和搞地质的人一同旅游”

在茫茫大海搞石油勘探的18年中,徐长贵出海的经历屈指可数。“石油是在勘探家的脑子里。”他说。

打开徐长贵的微信朋友圈,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海洋勘探和地质现象的信息资料库。从他经常健步走的紫云公园的石头,到天津海河大桥桥墩下的贝壳,再到外地考察山川地貌的感受,他会随时和朋友同事分享他的观察心得体会。

徐长贵常常会从陆地的地质现象联想到数千米的渤海地下深处。紫云公园的石头为啥有几处纹路肌理是断开的,桥墩下为啥有的贝壳多,有的很少­……他会把这些有趣的现象装到“脑子”里分析。

“千万别和徐长贵这样搞地质的人一同旅游,我们看到的是美丽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地质现象。”徐长贵的朋友们说。

从储层地化室里默默积累的“面壁者”,到执着研究“空井”的“勘探者”,再到中国青年地质科技最高奖“金锤奖”的获得者,海洋勘探已经融入徐长贵的日常生活。

“海洋石油勘探好比挖雷游戏,机遇和风险同在。尤其在目前油价下跌、勘探开发亟需降低成本的背景下,失败一次则意味着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儿。要想在失败中找成功,我们不敢丝毫松懈。”徐长贵倍感压力。

 

徐长贵个人简介

徐长贵,1995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矿产勘查专业,同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研究生,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工程专业。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勘探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该同志工作长期奋斗在海上石油勘探一线,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在复杂陆相断陷盆地石油地质理论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推动了一系列重要勘探突破和重大油气发现,为渤海油气勘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创新建立陆相断陷盆地源-汇时空耦合控砂机理,解决了长期困扰渤海古近系勘探的储层问题,古近系储层预测成功率由40%提高到87%,直接指导渤海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该理论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获2008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建立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控藏原理,明确了郯庐复杂走滑断裂带大中型油气田的富集场所和勘探方向,辽东湾探区走滑带勘探成功率由22%提高到64%,远高于国际同行水平,该成果获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油气重大发现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首次提出辽东凸起北段存在晚期构造活化现象,拓宽了辽东湾北段油气勘探领域,发现了辽北地区首个新近系五千万吨级油田,建立辽西北部“三元控藏”的优质油气富集模式,发现两个五千万吨级大中型轻质油田,树立渤海油品新形象,首次提出渤海新近系存在湖盆萎缩期三角洲,建立了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雏形,为在上第三系浅层寻找优质油气奠定了基础。

徐长贵带领他的团队,发现了近20个油田或潜在商业性含油构造,累计三级地质储量9.9亿方油当量,其中向国家申报探明地质储量4.7亿方油当量,为中国海上大庆的建成及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徐长贵先后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3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次(其中一等奖4次),并荣获中国第十二届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2010)、首届“传承铁人”年度人物(2012)、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五一劳动奖章(2012)、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06)、天津五四青年奖章(2006)等荣誉称号,徐长贵2011年带领团队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16年,经全国总工会中国能源化学工会推荐作为“大国工匠”典型在工人日(2016.4.20日头版)报重点宣传。

 

“工匠精神”名词解释

概念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

内涵信息1、精益求精。2、严谨,一丝不苟。3、耐心,专注,坚持。4、专业,敬业。

延伸导读“工匠精神”这一精神理念不仅限于企业生产,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有如何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提高工作水准的时代课题。不难看出,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需要,也是展示“中国形象”“中国实力”甚至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上一条:77级杰出校友-杜建国 下一条:热烈祝贺我校80级水文地质专业校友李振函博士荣获“全球人居环境杰出贡献奖”

关闭

热门信息

校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