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3年到河北地质学院上大学,毕业留校后直到1980年调离,在河北地质学院共七年。在农村下乡插队以后,我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学习的专业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当时是水利系统准备为根治海河培养的技术力量。
河北地质学院坐落在张家口市宣化区,原为宣化地质学校,建于1953年,曾培养了大量的地质勘查人才。1971年升格为大学,1973级学生是学校招收的第二届大学生,我在水工系7303班,1、2班为1972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勘查、经济管理和物探是学校的重点和特色专业。当时学校领导是郭思敬、李春溪、冯呈瑞,都是老革命,并在高等教育战线工作多年,他们创建了河北地质学院。学院的老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原宣化地质学校的老师,另一部分来自原地质部五七干校,他们很多是在地质部重要部门的专家。水工系领导是周德裕和黄心平。
能够作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在当时是很幸运的一件事,刚刚进入学院时我们的口号是“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
这是7303班委会照片,前排是王满台(副班长)、于佳平(班长)、翟純贵(体育委员),后排是我(学习委员)和梁玉峰(生活委员)。班里还有党支部:吕复生、冯新亮,团支部:和泰、斯琴。
老师们很努力,由于当时没有现成教材,大部分的专业技术课教科书是老师们自编和改写的,都是油印出来,现写先用。如编写《专门水文地质》是卫中鼎老师,《地貌和第四系地质》是杨子赓老师,《地下水动力学》是王琼声、薛月桢老师,《矿区水文地质》是崔光中、谭绩文老师,《工程地质》是杨文远、匡有为老师,《地下水化学》是李昌静老师,只有《普通水文地质》是用北京地质学院王大纯教授的文革前的统编教材。老师们用自己写的教材讲课,讲课很生动。还有很多老师是从野外地质第一线来到课堂。刘光亚老师讲《基岩地下水》和找水技术方法,他用自己的工作实例,深入简出讲出了水文地质的内核。我们在课堂上听还不过瘾,要求在晚上时间办讲座,每次都是座无虚席。
基础课是工农兵学员的弱项,由于原来的基础不同,数学、物理和英语对很多同学来讲很吃力,每天教室里都是灯火通明,大家刻苦学习到半夜。教数学的佟老师,物理的朱五和老师、构造地质学的王世德老师和岩石力学的陈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学院伙食不是太好,但文体活动很好:排球、篮球、兵乓球、足球,水工系7303班的篮球队有董乃思、翟纯贵、陈宁生,等主力,一场篮球赛全班同学在助阵,兴奋异常。管乐队中的于佳平、左文学、李俊福让宿舍楼飘扬着专业水平的音乐,郑於文老师也被吸引加入。张建平、斯琴等与地质系史继忠的兵乓球对抗赛,楼前场地上的排球赛……每年冬天泼出冰场,可以在体育组借冰鞋滑冰。图书馆小楼借书、阅览,带来无限的温馨。
按照“开门办学”的要求,我们在1974年就开始进行地质实习并与下花园电厂水源地勘察结合。从水文地质普查、水文地质物探到勘探钻机施工,卫中鼎、孙德培、郑於文老师结合实际讲课,为我们打下了水文地质的坚实基础。1975年我们在邯邢基地的武安、涉县进行水文地质填图,参加黑龙洞羊角铺的群孔抽水试验。原煤炭部的沈尔炎、叶贵钧是水文地质权威专家,曾给我们讲课。当年我们还参加黑龙潭水库和朱庄水库工程地质勘查,参观了红旗渠。1976年我们在坝上张北县进行1:5万水文地质普查和打井找水,我和左文学、张中兴、姜素芳、冯荣珍在一个小组,完成了黄盖淖和大囫囵两个公社范围的水文地质普查,刘光亚老师是总技术负责,还有谭绩文、孙德佩老师。这项成果在坝上、张家口市和河北省得到了好评。
1976年是不平常的。清明节期间,校团委带队,很多同学在宣化的烈士纪念碑前悼念周总理。在唐山大地震中,张乃仁和蒋大有同学受了伤。我们在张北县,找水工作也受到影响。在我们即将毕业之际,9月9日,毛主席逝世,我们带着黑纱照了毕业像以后,化悲痛为力量,走上了工作岗位。
河北地质学院水工系7303班毕业留念
毕业后水工系留校工作的1973级学员有我、和泰、武景堂、臧逸中、刘唐生、刘久功和贾家麟。学校派我立即到内蒙古河套平原进行水文地质物探,参加1974级水工系同学的开门办学。辛永水、闫小双老师带队,我和其他老师连夜编写了《河套平原水文地质物探勘查报告》,并及时提交给内蒙古水利设计院验收。在呼和浩特市我又同时参加了另一个项目,是由李俊亭老师运用当时紧缺的计算机做的地下水计算评价。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的教学更加走入正规,要求更高。1977、1978级高考入学的大学生个个生气勃勃。留校的工农兵学员中马秉奎、焦彩兰、张纯理成为中层领导,我们这些做专业教师的则感到了巨大压力,除了做好本职的助教工作,还要补足数理和外语基础,准备接受再一次的补课考试。
这是我们留校后在校门口的照片,从左至右分别是范俊章(74级)、臧逸中、贾家麟、和泰和我(73级)。
水工系的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关心和帮助。留校教师刘亚民(学报编辑部)保存着的一份难忘的贺单,这是1977.1.30对我们四位留校教师结婚贺喜的购物凭据和赠送记录。
为马秉奎,韩再生,刘金锋,武景堂1977年春节新婚贺喜!
周德裕,黄心平,闫小双,马秉奎,刘亚民,彭汉兴,王宪瑜,李昌静,谷源辉,张正山,穆云章,陶秉君,和泰,武景堂,郑名在,杨金忠,王佩贞,孙旷午,李俊亭,严辛稼,吴树琦,王琼声,历建宁,薛月祯, 汪尧勋,叶天熙,臧逸中,李玉苹,卫中鼎,刘金锋,崔光中,张文山,孙德佩,谭绩文,钟时雨,孙伯益,韩再生,杨文远,赵文强,苏伯苓,祁冰,杨世全,陈惠芬,王国瑞,闵菊英,韩秀荣,贾家麟,刘唐生,刘久功,白尚凯,辛永水,汪福炘。 共计人民币:52.00元。
购买物品如下:5×7床单:12.10×3=36.30(布票16.5尺);枕巾:1.36×2=2.72;枕巾:0.98×2=1.96;花茶盘:1.74×2=3.48;脸盆:2.60×1=2.60;石花瓶:0.80×2=1.60;玻璃杯:0.43×4=1.72;圆镜:0.77×2=1.54;合计:52.12。超支0.12。
这可以看出老师和留校学生的纯洁友情,还可看看贺礼之简朴。更重要的是,看到它,我就回忆起我们的老师,师生情意长存。
我在1977年成为预备党员,1978年8月转正成为正式党员,水工系教师党支部书记是薛月桢,介绍人是崔光中和武景堂。李春溪书记在学院大会议室主持进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
我在水文地质教研室的工作主要是讲授77级和78级的矿区水文地质课,带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实习,最重要的是参加系里承担的科研和地质勘查项目。水工系的学术科研力量很强,在当时的情况下,相比其他院校的动荡,河北地质学院很稳定,郭思敬院长的威望和敬业精神使得学院在地质部的地位很高,因而学校承担了很多国家科研项目和重要地质勘查。1977-1980年我参加的项目主要有:全国矿山水文地质回访调查,冀东司家营铁矿水文地质勘查,天津宝坻水源地勘察和地下水计算,邢台冯村铁矿和临城煤矿的矿井涌水量计算评价。我是崔光中老师和李俊亭老师的助手,并带学生进行野外调查,学习和运用了刚开始出现的有限单元和有限差分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计算。当时的计算机占据着很大工作间,但还不如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我们用黑纸带和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在各计算站排队用机时。我们完成的项目很多都得了奖,我也第一次发表了学术论文《矿井涌水量数值计算的处理方法》,刊登在1980年的《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上。
这张照片是水工系和地质系的教师准备进行1980年野外地质实习在北戴河鸽子窝拍摄的,其中有:刘光亚、马秉奎、曲光福、赵文强、孙德佩,谭绩文、牛树银、王贵基、刘唐生、历建宁、孙伯益、牛平山、张正山、李桂芹、蔡淑英等。
离开后,我又几次返回宣化母校。
这是1983年在学校成立30周年纪念期间,我和孙德佩老师、张济洲、刘唐生同学在行政办公楼前的合影。
2013年9月水工系1973级同学自发在宣化庆祝入校40周年和学校成立60周年,返回母校聚会,达到当年同学数目的一半,匡又为老师也参加了。
这几张是在母校办公行政楼前和40年前住过的宿舍楼前的留影
附上我和同学填的几首词,作为这段回忆的结尾吧——
满江红.河北地质学院
秋风送爽寻故地,四十春秋。
望校园,旧物依稀,新景俱进。
六十功名尘与土,千万里路云和月。
数岁月,白了少年头,无怨悔。
地质路,水工程,
成就在,人民记。
同窗谊,缘情老更亲密。
笑谈畅叙子孙乐,余热尚可报社会。
待从头,尽享好山河。
中国梦!
韩再生2013.9.
如梦令.同学聚会后
常忆校园似画,
重逢同窗牵挂。
至今挥不去,
仍留塞外山下。
宣化,宣化,
自此行程通达。
韩再生 2014.10.
如梦令.宣化聚会
和韩再生同学
相识少年风华,
重逢已过花甲。
寻寻觅觅处,
喜看新颜如画。
如画、入画,
似曾添砖加瓦。
王兆明 2014.10.13
如梦令.和诸同学
----宣化聚会
人有多少年华,
总为离别牵挂.
朝朝暮暮时,
情随地角天涯.
天涯,天涯,
再聚应到谁家.
蒋大有 2014.10.
忆当年风华正茂,
曾孜孜求学若渴;
四十年挥鞭跃马,
好儿男奉上硕果.
梁银芳 2014.10.